[讀書心得]原生家庭 第一部分 第五章 身體虐待型父母
行為 | 契機 | 父母當時想法 | 實際原因 | 延伸 |
打小孩 | (孩子)哭泣 煩擾 挑戰父母權威 | 孩子無力還擊,而且稍事恐嚇威脅便可以讓他保守秘密 | (父母)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沒有攻擊抑制) | 體罰孩子已然成為父母對抗壓力的慣性做法 暴力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尤真是憤怒)的唯一手段 |
憤怒轉移 | 子女無法滿足他的情感需求 | 視子女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想尋求父母在他們孩提時從未給予自己的情感滿足 | 情感缺陷 需求不滿 | 施虐者真正的憤怒對象是他們的父母 將憤怒情緒轉移給孩子,只能給施暴的家長帶來一時的寬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推諉卸責 | 工作上的壓力、與其他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以及對生活的不滿所引發的緊張情緒 | "我的麻煩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 不想去正面處理婚姻問題 | 向子女施虐,去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 責備妻子來將自己的暴行合理化 |
美化虐待行為 | 體罰 | 不會把自己的暴行歸咎於他人,而是竭力將其美化為實現孩子利益最大化的舉措 | 許多家長仍持離這樣的觀念:體罰,是讓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 | 體罰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 |
被動的虐待者 | 無力保護孩子遠離丈夫的暴力 | 不作為的家長放任自己沉浸在無助之中 | 遺棄了自己的兒女 | 順勢抹殺自己在孩子被虐待時的幫兇作用 衍伸:孩子為父母辯解,並自我厭惡 |
身體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見問題 | 改善 | ||
孩子可能的行為 | 原因 | 父母充分重視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 | |
自我厭惡 | "都是我的錯" | 孩子學會憎恨自己 自卑演變而來的自我厭惡的心理 | |
對父母依附 |
|
| |
無處宣洩的憤怒 |
|
| |
難以戰勝的恐懼 | 他用情感的鎧甲將自己武裝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入 | 信任感低落 對於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 | |
對他人的信任缺失 | 虐待和愛 |
打小孩
父母為什麼會打孩子
多數父母都會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尤真是在孩子不停地哭泣、煩擾我們甚至挑戰我們權威的時候,
這種衝動便會異常強烈,與其說這種感覺是孩子的行為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於我們自身的疲憊、壓力、焦慮或不快,
多數人能夠成功地克制打孩子的衝動,不幸的是也有不少人無法如此自制
我們尚不能對其中的原因做出科學的解釋,只能分析揣摩,但在身體上虐待子女的父母們似乎都有某些共同的特點
沒有攻擊抑制
首先,他們都極度缺乏對衝動的控制力,只要有負面情緒需要發洩,他們就會選擇對孩子動手
至於這種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傷害,他們幾乎毫無意識
體罰孩子已然成為父母對抗壓力的慣性做法,一有衝動他們就會對孩子實施暴力
對孩子實施身體傷害的父母往往自己就生長於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成年後的大部分虐童行為正是他們童年體驗和感悟的重演
他們的角色榜樣就是曾虐待自己的父母,而暴力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情緒(尤真是憤怒)的唯一手段
藥物濫用是無法克制攻擊衝動的常見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原因
憤怒轉移
許多虐待孩子的家長是帶著嚴重的情感缺陷和需求不滿步入成年的,在情感層面上他們還只是孩子
他們會將子女視為自己父母的替代品,並在他們身上尋求父母從未給予自己的情感滿足
當子女無法滿足這種情感需求時,他們就會被激怒,進而將怒火以暴力的形式發洩到子女身上
在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為施虐者真正的憤怒對象正是他們的父母
孩子的恐懼感
如果你的父親一一那個本應愛你、照顧你的人一一這樣虐待你,家暴你,那麼面對現實世界,你還能抱有什麼期望呢?
解決:首先,需要先克服孩子對家暴這件事情的恐懼感
對於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
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係的基礎
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一父母充分重視我們的權利和自由,並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
我們長大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
這種正面的預期使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且內心柔軟
「例子」
喬總是對所有人做最壞的設想,他覺得自己會像童年時一樣被傷害、被虐待,
所以他用情感的鎧甲將自己武裝起來,不讓任何人進入
然而不幸的是,事實證明這副鎧甲對他而言並非保護,反而是深深的束縛
而像喬這種狀況,他的童年充滿了焦慮、緊張和痛苦,
這些情緒慢慢會演化為負面的預期和偏執的戒備心理
推諉卸責
一切的錯都是孩子的錯-
「例子」
"我的麻煩太多,打你也情有可原"-
凱特的父親將一些不適合與子女分享的私密信息(與妻子床事不合)透給年紀尚幼、 還無法理解的凱特,
甚至期望可以從女兒身上獲得情感的慰藉,這種角色倒置令凱特困惑和迷惘,
但這種行為在虐待兒童的父母身上卻是普遍現像,他們希望子女在給予他們慰藉的同時也可以寬恕他們
他們向子女施虐,去把過失推到別人身上
凱特的父親非但不去正面處理自己的婚姻問題,反而將憤怒和性挫折發洩到女兒身上,
然後再通過責備妻子來將自己的暴行合理化,
為自己開脫工作上的壓力、與其他家庭成員間的矛盾以及對生活的不滿所引發的緊張情緒,
會導致一些父母對子女暴力相向孩子很容易成為他們的攻擊對象:
孩子無力還擊,而且稍事恐嚇威脅便可以讓他保守秘密
然而將憤怒情緒轉移給孩子,只能給施暴的家長帶來一時的寬慰,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真正令他們憤怒的根源仍然存在, 無改變, 而且必定會再次積聚
同樣可悲的是,作為暴力的承受者,子女也只能繼續無助地生活在這種憤怒的威脅中,並將這種恐懼帶到自己的成年生活裡
美化虐待行為
體罰,是教育孩子的有效手段-這都是為了孩子好
有些虐待者 , 他們不會把自己的暴行歸咎於他人,而是竭力將其美化為實現孩子利益最大化的舉措 。
許多家長仍持離這樣的觀念:
體罰,是讓孩子更加恪守道德或行為準則的有效手段 。 ???
他們認定孩子是生而邪惡的,只有嚴苛的責打才能拯救孩子,使其不至墮落 。
他們會說
"我自己就是在鞭子下長大的,不時挨點兒打對孩子沒壞處"
"他得知道這個家裡誰說了算"
或者
"他得明白這社會的規則,這樣他才不會亂來"。
[例子]體罰
凱特父親現在都快六十四歲了,可還是不能走出母親去世的陰影。
最近他告訴我,他打我是為了讓我戰勝軟弱,對痛苦免疫。
他聲稱如果我感覺不到痛苦,就不必經歷生活的苦難。他的理論十分病態。
他以為自己所做的是保護我,讓我遠離傷害,我相信他真是這樣認為的 。
他不想讓我經歷他所經歷的喪母之痛 。
認為嚴厲的體罰將會對孩子產生積極作用,這一想法荒謬至極 。
研究表明,就算是懲戒孩子某種具體的不良行為,體罰也算不上是行之有效的手段 。
它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它所引起的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卻異常強烈。
很明顯,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和身體傷害遠遠超出了其短暫的約束效果。
被動的虐待者
那些出於恐懼、依賴或者努力維持家庭現狀等原因而默默允許暴力發生的其他家長 。
這些家長被稱作"被動的虐待者"
[例子]
喬的母親沒有動手打孩子,可是由於她無力保護孩子遠離丈夫的暴力,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她成了施虐者的幫兇。
她不但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保護孩子,反而在面對丈夫的暴行時表現得像個驚恐的孩子,無助而被動 。
事實上 , 她遺棄了自己的兒子 。
除了孤立無援、缺少保護的感覺之外,喬還要承擔起自己力所不及的責任 。
喬的行為是典型的受虐待兒童的角色置換,他主動承擔起保護母親的職責,就好像他是家長,而母親反倒成了孩子 。
不作為的家長放任自己沉浸在無助之中,以為這樣就可以順勢抹殺自己在孩子被虐待時的幫兇作用,
而被虐待的孩子則想要保護不作為的家長,或者將他們的不作為合理化為之開脫罪責,
這樣便可以自欺欺人地否認父母雙方都放棄了自己的事實。
對父母依附
孩子為父母辯解
很多成年子女回顧自己童年遭受的虐待時,都會為不作為的一方家長辯解,
因為他們把這樣的家長看作和自己一樣的受害者 。
喬尤其這樣認為,因為他經歷過角色的置換,試圖保護他不作為的母親 。
特瑞很清楚母親對自己的人生產生了很消極的影響,可他卻沒有意識到自己心裡壓抑著對父親的憤怒。
很多年來,特瑞一直不願意承認父親放棄了他。
更糟糕的是,父親屢屢暗示他"再努力一些"就不會挨打,無形中將受虐待的大部分責任推到了特瑞頭上。
家庭秘密的守護者
父親偶爾流露的溫情令凱特更加渴求父親的愛,並期望父親能夠有所轉變。
這種期望使她在成年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仍然依附於父親。
作為這種情感聯繫的一部分,她認為自己應該為父親的暴行保守秘密,
因為一個"好女兒"永遠都不會背棄自己的家庭 。
這種"家庭秘密"對於受虐待的孩子而言是額外的負擔。
對受到的虐待守口如瓶,就意昧著他們拒絕了所有可能的情感支援。
[例子]
凱特說:
我覺得自己好像一生都生活在謊言裡。
有些東西嚴重地影響了我的生活,可我卻不能自由地說出來,這
種感覺很可怕!如果連說都不可以,你又怎麼能戰勝這種痛苦呢?
當然,現在我可以在接受心理輔導時暢所欲言,
但是面對多年來掌控我生活的那兩個人,我還是不能說。
小時候,我唯一可以傾訴的只有家裡的女傭,我覺得她是我在這個世界上最信任的人。
有一次,在父親打了我之後,她曾對我說:"親愛的,你爸爸病得不輕!"
我真不明白,既然病了,為什麼他不去看大夫呢?
凱特對於"家庭秘密"的緘口不言像黏合劑一樣維繫了家庭的完整, 一旦她打破沉默,她的家庭很可能就此土崩瓦解。
過去的事情在我心裡翻湧 。家裡一切都沒變 。
父親還是對我發脾氣,我很想發作,想告訴他們我很生氣,可我只是坐在那裡,一言不發。
作為成年人,凱特迫切地想要和父母開誠佈公地說出一切,
但是她心裡還住著一個被虐待、被嚇壞的孩子,
她很害怕面對這樣做的後果。
她很確定,一旦說出實情,家裡的每個人都會恨她,她的整個家庭也會瓦解。
於是,她和父母的關係變成了拙劣的偽裝,每個人都裝作什麼也沒發生過的樣子 。
讓"家庭神話"不被戳破
凱特告訴我她的高中同學以為她擁有一個完美的家庭時,我一點兒都不驚訝,
許多充滿暴力的家庭都會將非常"正常"的一面展現給外界,
這種外顯的體面和家裡的實際狀況往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構成了"家庭神話"
喬還幻想著他的父母會在某一天奇蹟般地轉變,給予他更多的愛,
可是如果證實了當年他們讀了他的日記卻沒有任何的改進或者回應,
喬的幻想就會破滅,他會瞬間跌回到冰冷的現實中。
過了這麼多年,喬還是不敢去求證父母是否在知曉他的想法後再次放棄了他。
自我厭惡
"都是我的錯"
學會憎恨自己:"都是我的錯"
雖然有些難以置信,但遭到身體虐待的孩子和遭到言語虐待的孩子一樣(下一章會介紹到),也會接受強加到自己頭上的罪責 。
父親常說我就是個廢人,只要他想得出來,多難昕的字眼他都罵得出口。
每次等他打完罵夠的時候 , 我都真心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挨打完全是活該。
我對自己很失望......我無法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我不太相信有人會發自內心地關心我。
這種由自卑演變而來的自我厭惡的心理在受虐待的孩子身上奔常普遍,
並奠定了他們生活模式的主基調:破裂的關係、缺失的自信、強烈的無力感、難以抗拒的恐懼以及無名怒火 。
對他人的信任缺失
虐待和愛--令人因惑的組合
受虐待的孩子始終生活在快樂和痛苦參半的怪異氛圍裡 ,"間歇性恐懼與溫情時刻並存" 。
這種自相矛盾的混亂信息讓喬愈發感到迷惘,也讓他更加難以客觀地評價自己的父親。
我向喬解釋道,父母在虐待子女的同時,也做出了愛的承諾,
那麼兩者之間就會形成一種畸形卻又異常牢固的關係。
孩子的世界很小,不論家長如何暴力以對,對他們而言,家長仍然是獲得愛和安慰的唯一來源。
無處宣洩的憤怒
站在情願的十字路口
受虐兒童的內心蓄積著強烈的憤怒。
當他們被暴力虐待、侮辱、恐嚇和詆毀時,又或者因為感到痛苦而遭到責罵時,他們怎麼可能不憤怒?
但幼小如他們,心中的怒火往往無從發洩。於是成年之後他們會想方設法地尋找宣洩的途徑。
霍利很旱就有了"表現"的跡象 , 即將強烈的情緒轉化為有侵略性的行為。
青少年時,霍利總是不斷惹麻煩,還被學校停課了好幾次。
成年後,霍利形容自己是一隻"會走路的火藥桶"。
有時我必須離開家,因為我害怕,不知道自己會對孩子做出什麼 。我控制不了自己 。
霍利把怒火發洩在年幼的兒子身上。
在其他的極端案例中,壓抑的憤怒也可以表現為暴力犯弄行為,
比如家暴、強姦甚至謀殺 。很多囚犯兒時都曾經遭受過身體虐待,他們不知道如何適度地表達自己的憤怒。
身體的情緒表現
不管別人怎麼對待我,我都不會為自己辯解或爭取。
我就是覺得自己沒這個能力。我總是頭痛、感覺不舒服,人人都踩在我頭上,我不知道如何讓他們停下來。
我很確定自己得了胃潰痛,胃總是疼個不停。
凱特在幼年時就適應了受害者的角色,並一直生活在這個角色裡。
她不知道如何保護自己免受他人的利用和傷害,於是,她童年時所經歷的痛苦也一直延續下來。
和其他人一樣,她心中累積的憤怒也需要一個宣洩口,
可是她不敢直接表達,所以憤怒就通過一些身體和情緒反應得以顯現,比如頭痛、胃痛以及抑鬱症。
後續
有其父,必有其子?
在一些案例中,被虐待的孩子會不自覺地步他們父母的後塵。
畢竟虐待者看起來強大而且無懈可擊,被虐待的孩子幻想著擁有這些素質之後,就可以保護自己。
因此,他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沾染上他們最討厭的、有毒父母的某些性格特質。
雖然他們在心裡立下重誓,絕不會成為父母那樣的人,
可是在強壓之下,他們最終還是可能會變成和父母一樣的虐待者 。
不過,這種傳承並不像大多數人以為的那樣普溫。
許多年來,大家都認為受虐的孩子最終會變成施虐的父母。
畢竟,父母是他們唯一的角色榜樣。
但是當前的研究卻對此提出了質疑。
研究顯示,許多童年受虐的孩子長大後並沒有成為施虐的父母。
然而他們中的很多人也難以接受溫和的、棄暴力性的教育手段。
出於對自己童年時遭遇的痛苦的抗拒,他們往往刻意不給孩子製定規矩,或是不會強制執行定下的規矩。
當然,這樣做同樣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負面影響, 因為孩子需要規矩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但是,和暴力虐待所造成的傷害相比,過度縱容孩子的弊端倒是無足輕重了 。
從積極的方面來看,身體虐待型父母的成年子女的一些常見問題,
比如自我厭惡感、對父母的依附、無處宣洩的憤怒、難以戰勝的恐懼、對他人的信任缺失以及自身安全感的不足都是可以克服的,這真是個好消息 。
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下您的心靈足跡👍